初冬,海拔1400余米的白土乡三塘村,地上显得有些清冷萧条,而这片土地的地下,却是另一番风景:前段时间播种的1100多亩羊肚菌已经抽发菌丝,朝着四面八方延伸,为羊肚菌的生长打好基础。发展羊肚菌是三塘村在烤烟收完后,利用种植的空闲期进行轮种,实现一地多收,增加农民收入。

村民播种羊肚菌
三塘村一地多收,只是白土乡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发展产业,造就了白土乡产业兴旺发展的美好场景。
政府主导 引导群众发展产业
三塘村海拔高,不缺水,是种植烤烟的好地方,但随着近年来烤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,村民的收入保障成了问题。今年,村民收获烤烟后,三塘村引进企业发展了1100多亩羊肚菌。羊肚菌整地播种时,有上百人在基地务工,村民多了一笔土地流转金和务工工资,加上土地一年不空,来年种植烤烟的时候,整地还能轻松些。
三塘村不仅着眼于一地两收,今年还引导村民种植辣椒。辣椒男女老少都可以种植,还能把边边角角的地都利用起来。无奈遇到今年春夏持续降雨,加上海拔高,辣椒不变红,卖不出好价钱。为此,白土乡政府和三塘村委积极外出寻找买家,最终把全村收获的70吨青辣椒卖出了好价钱,减少了村民损失,鼓舞了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。
2018年,金塘村把100多亩水域的山坪塘筑坝蓄水,喂养高山冷水生态鱼,开启了全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历史。如今金塘村生态水产养殖区面积400余亩,同时发展稻田立体种养和生态水产养殖,种植蚕桑600多亩,栽植黄精、白术等中药材300亩,养殖中蜂规模突破1000群。2019年,全村产业总产值达1214万元,比2016年底增加523万元。
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。”白土乡依托政府主导,引领各村社做好山水文章,做到因地制宜,产业选择特色化,龙头引领,利益联结长效化,基地建设,产业发展规模化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。
群众参与 不等不靠壮大自身
在白土社区,看着塘里的鱼儿一天天长大,村民胡余胜满心喜悦。
去年,在外打拼多年的胡余胜兄弟二人回到家乡,流转了4块合计500亩成片撂荒地,开荒出来种植红薯,还流转了70亩沿河荒废多年的田土,开挖成鱼塘,发展水产养殖。

村民开垦荒废多年的土地(资料图片)
鱼塘建成,公路还没通,胡余胜请来当地村民,靠着肩挑步行半小时把采购的第一批3000斤鱼苗进行投放。后来,胡余胜又自费10万元修建一条到鱼塘的公路。他说,“从回乡的那一刻起,就决心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。只有自己大步前行,创业路上不等不靠,才能干好干成功。”当地村民佩服和支持他,修路时占用土地,没要一分钱。
11月15日,黔江区第二届山塘盖黑猪文化节举行,这是参与人数上千人的盛会。
2017年,刚刚三十出头的陈江泉,带着从外面学到的经验和赚到的资金回到了家乡黔江,发展黑猪养殖,决心改变家乡农业落后的现状。历经四年时间,黑猪养殖的良好前景吸引农户和建卡贫困户自发参与,并成立了合作社,运用公司+合作社+农户的方式,逐步扩大养殖规模,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发展,共同致富。

村民挑送鱼苗到鱼塘(资料图片)
“当地政府很支持我们发展产业,给我们创造了好的环境,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,选择重新回到村里,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。”陈江泉说,看着冷清的村子重新焕发活力,他不后悔自己回来的决定。
百花齐放 美丽画卷徐徐展开
据了解,2020年白土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稳定烤烟种植2000亩,在地桑园面积2630亩,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水产养殖573亩、辣椒700亩、高山蔬菜500亩、高糖红薯200亩、油茶200亩、老荫茶1400亩。
同时,白土乡立足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,通过“党支部+X”“5+X共创”“合作社+X”等多种发展模式,把过去的“穷山沟”转变成了“金土地”,吸引投资1300万元,带动贫困户165户、一般户60户增收,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50万元。
如今,白土乡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。走进白土乡,处处可见欣欣向荣的产业,一片产业兴、环境美、村民乐的景象,美丽白土画卷正徐徐展开。(记者 刘旭东 文/图)